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人际关系。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
详细解释
旧指青年人居家在尊长、客人面前应做的起码的事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张》: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应对进退,则可矣,抑未也。洒扫:河水扫地,泛指家务事;进退:迎送客人
详细解释
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异国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季布栾布列传》:今上始得天下,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,何示天下之不广也!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,此
详细解释
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。比喻陷入迷离恍惚、莫名其妙的境地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张楷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陷入迷离恍惚的境地。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。比喻陷入
详细解释
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。出自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9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为人的准则。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。 复制出处:清・
详细解释
煖,同“暖”字,是不冷不热、温和的意思。善意的言语,比布帛更令人感到温暖。与俗谚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义近。出自礼记王制。荀子荣辱篇:“与人善言,煖于布帛
详细解释
jiàng zài móu bù zài yǒng
作为将帅,最重要的不是勇猛,而是谋略。出自明・徐渭《英烈传》第七十一回:兵在精而不在多,将在谋而不在勇。谋:谋略;勇:勇猛。作为将帅,最重要的不是勇猛,而是谋略。
详细解释
jī dào liáng , jiè zéi bīng
送给盗贼粮食,借给盗贼武器。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大略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赍:以物送人;兵:兵器,武
详细解释
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,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。出自汉・桓谭《新论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自我安慰。屠门:肉铺。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,只好
详细解释
chē tóng guǐ , shū tóng wén
统一文字,统一车辙。比喻国家统一。出自《礼记・中庸》:今天下,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同文: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;同轨:全国车辙阔狭相同。统一文字,统一车辙
详细解释
sān cùn niǎo , qī cùn zuǐ
比喻能说会道(多用于讽刺)。比喻能说会道(多用于讽刺)。 复制
详细解释
指怀念故人,悲悼亡友。出自《晋书・谢安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行:走路;西州:城名,在今南京。指怀念故人,悲悼亡友。 复制出处:《晋书・谢安传》
详细解释
zé jǐ zhòng , dài rén qīng
要求自己严格,对待别人要宽厚。出自唐・韩愈《原毁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要求自己严格,对待别人要宽厚。 复制出处:唐・韩愈《原毁》:“古
详细解释
mǎn zhāo sǔn , qiān shòu yì
自满会招致损失,谦虚可以得到益处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谟》。一般作补语,含褒义。自满会招致损失,谦虚可以得到益处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谟》:“满
详细解释
称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。指做事应有所节制,适可而止。出自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十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得意:称心如意;宜:适宜。称心如意的事
详细解释
比喻好话听不进去。出自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九十四回:谁知对牛弹琴,春风不入驴耳,口里阳为答应,背后依旧打点做滑家的新郎。比喻好话听不进去。 复制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
详细解释
shēng zǐ chī , liǎo guān shì
生养的儿子痴呆,可以免去官家的差役。比喻虽然是坏事,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。出自《晋书・傅玄传》:生子痴,了官事,官事未易了也。了事正作痴,复为快耳!生养的
详细解释
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。出自宋・邓牧《伯牙琴・吏道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、分句,指胸中愤怒。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。 复制出处:宋・邓牧《伯牙琴・吏道》:“
详细解释
xióng jiū jiū , qì áng áng
指人雄壮勇武,气宇轩昂的样子。出自元・张国宾《薛仁贵》楔子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口语。赳赳:雄壮勇武;昂昂:气概轩昂。指人雄壮勇武,气宇轩
详细解释
sān zhé gōng wéi liáng yī
几次断臂,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。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,富有经验,自能造诣精深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定公十三年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含褒义。几次断臂,
详细解释
形容说话有分量,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。出自宋・傅博《邵氏闻见后录》卷十五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形容说话有分量,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比喻冲破黑暗,见到光明。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。出自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赏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比喻句。披:劈开。比喻冲破黑暗,见到光明。也比喻
详细解释
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。出自《北史・列女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。 复制出处:《北史・列女传》:“吾闻闻名不如见面,
详细解释
chēn quán bù dǎ xiào miàn
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。出自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6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处事。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。 复制出处:明・兰陵笑
详细解释
jiè kòu bīng , jī dào liáng
送给盗贼粮食,借给盗贼武器。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。出自秦・李斯《谏逐客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兵:兵器,武器;赍:以物送人。送给
详细解释
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、言谈或授受物件,限制男女交往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封建思想。授:给予;受:接受
详细解释
yǎn zhōng dīng , ròu zhōng cì
眼睛里面的疔疮,肌肉中的刺。比喻心目中最痛恨、最讨厌的人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一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疔:疔疮。眼睛里面
详细解释
大地都吃饱死人的肉了。比喻战场中战死的人非常多。出自汉・扬雄《法言・渊骞》:原野厌人之肉,川谷流人之血。大地都吃饱死人的肉了。比喻战场中战死的人非常多。 复制出处:汉
详细解释
yī chuáng jǐn bèi zhē gài
比喻请求别人通融、庇护。出自宋・周密《齐东野语・淮西之变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比喻请求别人通融、庇护。 复制出处:宋・周密《齐东野语・淮西之变》:“寻
详细解释
形容罪大恶极,为天地所不容。出自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4回。一般作定语,用于口语。盖:遮盖,掩盖;载:装载。形容罪大恶极,为天地所不容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yǎn guān bí , bí guān xīn
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精神集中,心不旁骛的神态。出自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处事。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
详细解释
有品德的人,必有邻居。表示有德的人,必有同类的人和他亲近,绝不会孤独无助。与“得道多助”义同。出自论语里仁篇。有品德的人,必有邻居。表示有德的人,必有同类的人和
详细解释
给予极大的方便。出自明・冯惟敏《僧尼共犯》四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帮助别人。给予极大的方便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惟敏《僧尼共犯》四:“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
详细解释
形容说话老老实实,毫不含糊。出自清・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80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人的性格。形容说话老老实实,毫不含糊。 复制出处:清・俞万春
详细解释
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。同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出自梁启超《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》。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。同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 复制出处:梁启超《天演学初祖达尔文
详细解释
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,根必受伤。比喻过度幸运,反而招致灾祸。出自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劝诫人。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,根必受伤。
详细解释
本指蜷曲不敢伸展◇常指小心谨慎,惶惧不安。出自语出《诗经・小雅・正月》:谓天盖高,不敢不局;谓地盖厚,不敢不蹐。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踨。本指蜷曲不敢伸展◇常指小
详细解释
比喻勉强做成的事不会美满。出自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》第三章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比喻勉强做成的事不会美满。 复制出处: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
详细解释
tiān liáng bù rú jiǎn kǒu
家穷人多,添粮食不如疏散人口。比喻解决困难须从根本入手。出自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七十六回:自古云,添粮不如减口。他们又不愿跟咱,不如善善的各给他们几句好话,打发他
详细解释
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,形容狂妄无知。出自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4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狂妄无知。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,形容狂妄无知。 复制出处:清・文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