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指男子的生日。出自《礼记・内则》:子生,男子设弧于门左,女子设帨于门右。弧:弓;辰:时辰。旧指男子的生日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内则》:子生,男子设弧于门左,女子设帨于门右。
详细解释
一辈子不录用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齿:录用。一辈子不录用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屏之远方,终身不齿。
详细解释
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。出自《礼记・曲礼上》。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。”例子:傲不可长,像他那样傲慢的孩子,家
详细解释
人是父母所生,指自己的身体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祭义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自身。人是父母所生,指自己的身体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祭义》:“身也者
详细解释
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
详细解释
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。出自《礼记・檀弓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爱惜物品。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“仲尼之畜狗死,使子贡埋之,曰:‘吾闻
详细解释
指不能耕种的土地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。一般作宾语,同“不毛之地”。不食:不生产粮食。指不能耕种的土地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:“我死则
详细解释
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。形容仇恨极深;誓不两立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有深仇大恨。共:共同;戴:顶着。不跟仇敌在同一个
详细解释
进入别的国家;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;以免违犯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指尊重别人的文化。进入别的国家;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;以免违
详细解释
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。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。亦作“人浮于事”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坊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人多事少。浮:超过,多余
详细解释
春天来了,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。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,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。出自《礼记・月令》。《宋史・乐志》:条风斯应,候历维新。阳和启蛰,吕物皆春。启蛰:过冬的虫豸开始活动。春天来了
详细解释
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乐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疏越:疏散。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乐记》:“清庙
详细解释
形容声音柔和,态度恭顺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内则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,形容声音柔和,态度恭顺。下气:态度恭顺:怡声:声音和悦。形容声音柔和,态度恭顺。
详细解释
比喻前辈的事业后继有人而不会中断。出自《礼记・学记》: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比喻前辈的事业后继有人而不会中断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学记》: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
详细解释
原意是儒行很多,一下子说不完,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,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。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,数也数不过来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儒行》。一般作补语、
详细解释
指先人遗物。出自《礼记・玉藻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亲人遗物。手泽:为手汗所沾润。指先人遗物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玉藻》:“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,手泽存焉尔。”用法:作宾
详细解释
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。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、帝王。出自《礼记・经解》:天子者,与天地参,故德配天地,兼利万物,与日月并明,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。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。旧时多用于称颂
详细解释
古代男子出生,射人用桑木做的弓,蓬草做的箭,射天地四方,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内则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含褒义。古代男子出生,射人
详细解释
’”后因以“哲人其萎”为贤者病逝之典,亦常用作慰唁之词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慰唁词。《礼记檀弓上》:“孔子蚤作,负手曳杖,消摇于门,
详细解释
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儒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世。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
详细解释
谓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。”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比拟不当。谓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。语本《礼记 曲礼下》:“拟人必于其伦
详细解释
筵席上的珍品。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。出自《礼记・儒行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比喻句。筵席上的珍品。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儒行》:“儒有席上之珍
详细解释
国家多次遭到灾难。形容国家政局不稳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局势不稳。难:灾难。国家多次遭到灾难。形容国家政局不稳。 复制出处:西汉
详细解释
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。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。出自《礼记・乐记》:“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声音之道,与政通矣。唐・白居易《法曲・美列圣,正华声也》:乃知法曲本华风,苟能审音与政通。
详细解释
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。出自《礼记・昏义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联姻。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昏义》:“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
详细解释
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学非而博,顺非而
详细解释
谓乐于从事所业,努力获得成效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乐于从事所业,努力获得成效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
详细解释
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礼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礼运》:“所以养生送
详细解释
指无论做什么事,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,没有准备就要失败。出自《礼记・中庸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指无论做什么事,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,没有准备就要失败。 复制
详细解释
意思是宽严相结合,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。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。出自《礼记・杂记下》: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意思是
详细解释
原指连缀文辞,排比事实,记载历史。后泛称作文纪事。出自《礼记・经解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撰文记事。原指连缀文辞,排比事实,记载历史。后泛称作文纪事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随心愿行事而顺利达到目的。”。出自语出《礼记・檀弓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人办事。随心愿行事而顺利达到目的。语本《礼记檀弓下》:“有直情而径行者,戎狄之道也
详细解释
指一生的忧虑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永久的忧虑。指一生的忧虑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上》:“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朝之
详细解释
原指态度温和;朴实厚道。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经解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原指态度温和;朴实厚道。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。温柔:温
详细解释
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。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、帝王。出自《礼记・经解》:天子者,与天地参,故德配天地,兼利万物,与日月并明,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。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。旧时多用于称颂
详细解释
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。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。出自《礼记・曲礼上》。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六:单说汉时有一秀才,姓杨名宝,华阴人氏,年方弱冠,天资颖异,学问过人。弱冠
详细解释
见“瑜不掩瑕”。出自《礼记・聘礼》作“瑜不揜瑕”。郑玄注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见“瑜不掩瑕”。 复制出处:《礼记・聘礼》作“瑜不揜瑕”。郑玄注:“瑕,玉
详细解释
见“德言容功”。出自语出《礼记・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女性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 复制出处:语出《礼记・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用法:作宾语
详细解释
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
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同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。出自《礼记・祭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普遍性的真理。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同“
详细解释
见“瑕不掩瑜”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聘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看主要观点。见“瑕不掩瑜”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聘义》:“瑕不揜瑜,瑜不揜瑕,忠
详细解释